医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四倍,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资料都显示出医生的自杀率高于正常人群,男医生的自杀率比普通男性人群高40%,女医生的自杀率则比普通女性人群高130%。
而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的美国大学生有不同程度抑郁症。一项在北京地区大学生中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占全市大学生总数的23.66%,在北京一所大学就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访问量的两成(详情点击查看抑郁症偏爱高智商)
在抑郁症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这些悲观情绪很有可能会被一种诞生了近一个世纪的药物LSD(麦角酸酰二乙氨,一种迷幻药)克服!
大部分人想到LSD脑海中就会浮现各种混乱场所奇妙场景,其实LSD一开始是心理治疗专用药物。早在1960年代,研究表明LSD可以减少抑郁、焦虑和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后来逐渐成为滥用药,所以招来了迷幻剂的头衔,近年来科研界则复苏了对其有利影响的研究兴趣。
2014年,瑞士精神病学家PeterGasser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LSD可以缓解严重的焦虑症症状;2016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则显示,LSD可以增加乐观水平,并且研究结果倾向于服用的时间越久则越来越乐观。
LSD诞生史
说到LSD,不得不提帮助我们开启了这扇通往另一个大门的AlbertHofmann,他在1938年合成了该化合物。1938年,在一次LSD相关实验过程中,Hofmann因某种原因的污染导致LSD进入了自己的身体,后来就开始产生了不可言说的美妙白日梦境。随后Hofmann拿自己做起了试验,口服了看起来比较合理的250μg剂量(实则下手太狠,剂量过足),便有了因药物发狂的Hofmann在巴塞尔街上疯狂飞车的故事,晚上他看谁都是魔鬼进入了妄想狂阶段,第二天则进入了眼睛冒星的幸福状态。
新研究揭示LSD的乐观效用
现在,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决定以严格的方式重新探索LSD的人体效用,并招募了20名参与者(大概有很多人抢着参加吧?在线的迷幻药大放送啊!)。受试者要求年满21周岁,的精神病史,并至少有过一次迷幻剂经验(LSD或者迷幻蘑菇等,这个要求是为了以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每个受试者需要服用两次药物:一次接收LSD(75μg,低于“娱乐”剂量),一次安慰剂,顺序随机。于是便有了上面那篇文章的诞生。
就像Hofmann一样,受试者在服用LSD后的很短时间内(十分钟)就开始感觉到药效,至药效消失一共持续了大约8小时。在药效开始后的几个小时内,他们被要求回答一系列有关心理状况的问题。服用LSD的受试者表示自己仿佛患有了类似精神病的症状,包括幻视、神经性妄想和偏执——这些都是研究人员预料之中的。
不过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受试者开始感觉到生活异常美好,房贷车贷的压力都一边儿去,产生了积极面对人生等乐观情绪,这与迷幻药通常带来的消极和焦虑极为不同。为了确定影响,两周后他们再次填写相同的问卷时这些积极情绪依旧存在,并且这种情绪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具创造力和好奇心。
为什么一个产生短期思觉失调的药物可以导致这样明显的乐观情绪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与5-羟色胺2A受体(5-HT2AR)有关——这种受体在大脑广泛的表达,特别与认知功能和社交互动密切相关的大脑活动区域。5-HT2AR表达增加直接与认知灵活性、想象力增强和创造性思维相关,其异常表达会导致精神分裂症、抑郁、强迫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一堆的精神疾病的产生。实际上,LSD通过在大脑皮层与5-HT2AR绑定并刺激其产生,调节磷脂酶C,并比较终导致精神影响。研究证明,抑制5-HT2AR的表达可以阻止LSD对小鼠的致幻作用。
LSD转型潜力背后的生物学仍是未解之谜。但帝国理工的研究人员表明,一旦LSD与受体结合,比较初的刺激性影响可能会导致强烈、急性的类神经疾病症状,然而影响会产生大脑“放松”网络,以及乐观和健康的增加。
如果LSD使用真的会带来乐观的积极效果,麦子不禁深思,难道未来的某LSD真的可以脱掉迷幻药的外衣,用来治疗重度抑郁症等疾病?但是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LSD的积极作用会持续超过两个星期,也没有充分的研究来揭示LSD与5-HT2AR激活并带来乐观增加等生理反应的具体生物级联反应。此外,未来有没有机会合成一种只吸取LSD益处的新的化合物?
上一篇:预防抑郁症需信心十足!
下一篇:男性如何预防抑郁症